2008年12月24日 星期三

Fifteen Consecutive "9"s

I read a book today, and I found one interesting problem.

There are a lot of integers which consist of one "1", two "2"s, three "3"s, ... , eight "8"s and nine "9"s. If you sum all these 45-digit integers up, there are fifteen consecutive "9"s in the answer.

There is no coincidence. Can you explain why?

(Hint: To explain this phenomenon, you need only shallow knowledge in combinatorics and number theory.)

2008年12月23日 星期二

簡單複雜化

今天母校的奧數訓練班,有幾個學生在想一條題目:

若 1#2 = 44,3#4 = 36,12#10 = 6,5#7 = 26,4#9 = 24,求6#8。

過了一段時間,我跟他們說「提示」:

若將每一條等式的三個數字考慮為三維空間的x-座標、y-座標和z-座標,如(1,2,44)、(12,10,6),則這五點都在同一個平面。

他們以為我胡說八道(因為我經常胡說八道……),沒理我,繼續自己想。

但朋友們,你們知道我是正確的,對嗎?

2008年12月21日 星期日

估中有獎

我在兩張卡片上分別寫下兩個不同的實數 (Real Number)然後你選其中一張,我讓你看看你選的卡片上面的數字。現在,你估另一張卡片上的數字是較大還是較小?

試想出一個策略,使得無論我寫下那兩個實數,你估中的機會都大於 1/2。

(e.g. 估中的話在 MD Academic seminar 中有優先座位選擇權 ^^)

驟眼看,也許你會想:(車!) 我怎樣估也只得 1/2 機會估中。此策略沒理由存在!


但我告訴你,它是存在的! 看答案前再想一想吧。

---------------------------------------------------------------------------------------------

其中一個策略如下

Construct a strictly increasing function f(x) from the real line to the open interval (0, 1).
For example, f(x) can be

or (the latter is the cumulative distribution of a normal random variable), etc. Can you create another example for f(x)?


The strategy is simple:

If the number you picked is x, guess that it is larger with probability f(x).


Here' s how you can do it "practically": After you see the number, say x, create a coin which has probability f(x) to show up head and 1-f(x) to show up tail, and then flip it. Then you guess "x is bigger" if head shows up, and guess "x is smaller" if tail shows up.

Suppose the number I wrote are a and b, where a < b, then the probability that you guess correctly is

which is bigger than 1/2 as f(b)>f(a). ( Verify the formula above!)

The interesting thing in the above strategy is:
Even if you look at the number x, you do not know whether you'll guess "larger" or "smaller" until you've flipped the coin. This is a so called "Probabilistic Strategy".

若你想知多一點有關概率的問題,萬勿錯過 12 月 28 日(星期日)的 MD Academic seminar !


p.s. 此問題與 MD Academic seminar 無關,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2008年12月17日 星期三

世界紀錄

以下列出部分賽跑項目的世界紀錄(可參考國際田聯網頁):

男子 100 米:     9.69 秒
男子 200 米:     19.30 秒
男子 400 米:     43.18 秒
男子 4 x 100 米接力:  37.10 秒
男子 4 x 400 米接力:  2 分 54.29 秒

看著這些數字,可以問一些有趣的問題:

(1) 為何 400 米的世界紀錄大於 100 米的世界紀錄的 4 倍?

這個當然是因為跑 100 米的「極速」不能維持太長時間,簡單點說就是「跑得久會累」。

(2) 為何 200 米的世界紀錄小於 100 米的世界紀錄的 2 倍?

這個很有趣,原因是從起跑達至「極速」是需要數秒時間的。這個加速的過程會拖低平均速率,而這在較短途的 100 米會較為明顯。不過「跑 200 米速率高於跑 100 米」,相信只有高手才能做到,一般人跑 100 米的速率都會較跑 200 米為高(原因是一般人不能把跑 100 米的「極速」維持至 200 米)。

(3) 為何 4 x 100 米接力的世界紀錄小於 400 米的世界紀錄?

這個很簡單,因為有四人接力,所以「跑得久會累」的問題不會出現

(4) 為何 4 x 100 米接力的世界紀錄小於 100 米的世界紀錄的 4 倍

其實四人所跑的距離之和是略小於 400 米的,這是因為接力棒本身長約 0.3 米。更重要的因素是負責第二、三、四棒的選手可以在接棒前加速。

(5) 為何 4 x 400 米接力的世界紀錄大於 400 米的世界紀錄的 4 倍

最佳的解釋相信是因為 400 米的世界紀錄實在太快,而在同一隊中很難找到四個跑得這樣快的選手!

還有一個相關的問題,就是在跑步機上所造出的時間一般會比在田徑場上所造的快了一大截。這又有甚麼原因呢?我嘗試提出幾個:
  • 在跑步機上不用轉彎,從而省下不少力量
  • 在跑步機上,身體的重心不用向前移,省下不少力量
  • 跑步機一般置於室內,沒有風阻

2008年12月14日 星期日

MD Academic Seminar

數學資料庫將於本月底舉行 academic seminar,詳情如下:

日期:2008 年 12 月 28 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 4 時 30 分至 5 時 45 分
地點:香港科技大學 2304 室(近 17、18 號升降機)
講者:張潤權先生(香港科技大學數學系研究生)
語言:粵語輔以英語

============================================================

Topic: How "randomness" exists in our world

Abstract:
We will see what "randomness" is from a philosophical angle with some examples in mathematics, physics, computer science, psychology and finance, and hopefully we can get some idea to answer the hard problem "does randomness really exist in our world?". After that, we will focus on the use of probability theory in computer science for random variate generation.

2008年12月6日 星期六

「係咪小兒科」裏的數學題

  今天翡翠台的遊戲節目《係咪小兒科》 (《Are you smarter than a fifth grader?》的香港版本)出現了以下的數學題:

「在數列 A、9、BCDE、7 裏,任何三個連續項之和皆為 19,求 A + B + C + D 的值。」

  乍看題目,不少人會立即以聯立線性方程組 (simultaneous linear equation system) 求得各未知數的值,從而求得 A + B + C + D 的值。可是這種原始的解題方法既費時,又破壞了題目的對稱美。我們只要稍加思索,便會發現題目很容易。

  題中的條件表示 B + C + D = 19。因此我們只需求得 A 的值,再加上 19 便是答案。怎樣迅速求得 A 的值呢?我們得再巧妙地應用條件。考慮任意連續四項。因為左邊的三項和右邊的三項之和相同(它們皆為 19,但這值不重要),所以最左邊的項和最右邊的項相等。以題中的數列作例子,我們考慮 CDE、7 連續四項,可發現因 C + D + E = D + E + 7,消去等式兩邊的 DE 後可知 C = 7。同理可知 A = C,因此 A 的值也是 7。換言之,A + B + C + D = 7 + 19 = 26。

  注意上述的推論沒用過數列第 2 項的值 9。事實上,無論第 2 項的 9 換成甚麼值,題目的答案也不會改變。假如希望將這道題改難一點,可以將這項換成未知數 X。替換後,聯立方程組便沒有唯一解,直接求得各未知數的人可能因此卻步,而看不見答案與 X 無關。

A Solution to the "Ten-Minute" Problem

It should be easy to observe that z must be odd. We are looking for positive integer solution to



By manually doing division algorithm once, you can show that . Simultaneously, you can find a particular integer solution to , which is




Now, set Then we have




as general solution. To keep x and y both positive, we may have a "sense" that when is small, we can adjust K to keep x small but positive, and hence "allow room" for y to be positive.

Take , we have . However, . The remainder 1651 is too large to be x.

Now observe that when z is increased by 2, a drops by 4609. Notice . That means when we increase z by 2, drops by 537.

Increase z from 1 to 7, drops from 1651 to . Setting , we get . A possible solution is given by



2008年12月1日 星期一

培正數學邀請賽:最新消息

數學資料庫協辦的第八屆培正數學邀請賽將於 2009 年 1 月 24 日(星期六)及 2009 年 3 月 14 日(星期六)舉行,詳情請瀏覽比賽網頁 http://www.puichingcentre.edu.hk/pcimc/

有意參賽的同學請留意,學校報名(包括輸入參賽學生資料)的截止日期為 2008 年 12 月 12 日(星期五)。如果就讀學校沒有報名參賽,則該校的同學可於 2008 年 12 月 15 日(星期一)至 2008 年 12 月 22 日(星期一)期間以個人名義報名參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