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0日 星期四

拓撲學(一)

相信拓撲學對一般中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科目。因為中學數學課程面,只有代數,微積分,幾何,概率論,統計學等科目。而且拓撲學(topology)這個名詞確實撲朔迷離,全完不能從名字裏面猜出其意思。但這亦不代表中學生完全沒有接觸過拓撲學的某些基本概念。例如:
1)
V E + F = 2 這條公式,應該在小學或初中的數學課本出現過。如果你數出以下圖案的角(vertex)的總數V,邊(edge)的總數E及面(face)的總數F,再計算它們V E + F 的值,答案永遠是2

2) 一個拓撲學學者不懂得分辨一個甜圈(冬甩doughnut)及一隻(有手抦的)咖啡杯。原因是,它們都共同有一個孔。

那拓撲學究竟是甚麼?

拓撲學跟幾何一樣,用作了解任何幾何物體的特性。但幾何學著重的是,一件幾何物體的面積是甚麼?兩點之間的距離是多少?兩條線之間的角度是多少?相反,拓撲學著重的是,這件物體有多少孔?我能否把一把泥膠從一個形狀「搓」成另一種形狀?(注意,就像上面咖啡杯的動畫一樣,我們不可以把泥膠黏起來,即不能把手抦上的泥膠硬黏上杯上,同時也不能把泥膠的任何部分撕開。)

注意,在「搓」的過程中,物體的表面面積明顯地改變了;而如果我們在泥膠上點上兩點,兩點間的距離會改變;同樣,如果我們在泥膠上畫上兩條相交線,兩條線間的角度也會改變。所以,以數學術語說,幾何學所研究的是物體局部(local)的特性,而拓撲學研究的則是物體宏觀(global)的特性。

上面例子 (1) 正是拓撲學的最佳例子。相信大家都不難想像怎樣把一塊泥膠,從正四邊形,「搓」成正六邊形,再「搓」成正八邊形,再「搓」成正十二邊形,再「搓」成正二十邊形,最後把它「搓」回正四邊形。所以在拓撲學上來說,這些形狀是等同的(homeomorphic)。最誘人的特點是,這些圖形V E + F 的值,同樣是2。這種特點,在近三百年前已被數學家歐拉(Leonhard Euler)所發現。

如果你發現了這種特點,你會說這只是巧合,之後繼續打機逛街唱K拍拖,還是會去進一步研究當中的原因?是否任何拓撲學上等同的東西,V E + F 也永遠等於2

1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Isn't V+E-F=2 only true for certain polyhedron?

Say a "cube, with a centre hollow area which is also of cube shape", then V+E-F=/=2